什么是邊緣計算呢?其實關于邊緣計算的定義,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個嚴格統一的定義。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整理三個關于邊緣計算的說法,幫助大家快速理解什么是邊緣計算。
1、維基百科說
維基百科上說,邊緣計算是一種分散式運算的架構,將應用程序、數據資料與服務的運算,由網絡中心節點,移往網絡邏輯上的邊緣節點來處理。邊緣計算將原本完全由中心節點處理大型服務加以分解,切割成更小與更容易管理的部分,分散到邊緣節點去處理。邊緣節點更接近于用戶終端裝置,可以加快資料的處理與傳送速度,減少延遲。我們認為邊緣計算是在靠近數據源頭的地方提供智能分析處理服務,減少時延,提升效率,提高安全隱私保護。這個概念可能比較抽象,接下來再舉兩個生動的例子給大家說明。
2、章魚說
2016年4月,新西蘭國家水族館一只名為“Inky”的章魚偷偷從水族缸里爬了出來,穿過房間并鉆入一個排水口,通過50米長的水管逃回了外海中。Inky的成功向我們證明:章魚是地球上非常聰明的生物之一。
那么,章魚跟邊緣計算有什么關系?其實,章魚就是用“邊緣計算”來解決實際問題的。作為無脊椎動物,章魚擁有巨量的神經元,但60%分布在章魚的八條腿(腕足)上,腦部僅有40%。章魚在捕獵時異常靈巧迅速,腕足之間配合極好,從不會纏繞打結。這得益于它們類似分布式計算的“多個小腦+一個大腦”。邊緣計算也屬于一種分布式計算:在網絡邊緣側的智能網關上就近處理采集到的數據,而不需要將大量數據上傳到遠端的核心管理平臺。
3、仿生說
這個例子就更形象了,因為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當我們不小心被針扎到手,或者不小心被開水燙到的時候,總是下意識地先縮手,然后大腦才反應過來手被針扎了、被開水燙了。而將手收回來的過程,正是由神經末端直接處理的非條件反射,否則如果把信號傳到大腦,然后大腦再下發指令,這樣只會延長時間,加重疼痛。這里的大腦就相當于“云計算”,神經末端就相當于“邊緣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