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face Segregation Principle,ISP接口隔離原則主張使用多個專門的接口比使用單一的總接口要好。
一個類對另外一個類的依賴性應當是建立在最小的接口上的。
一個接口代表一個角色,不應當將不同的角色都交給一個接口。沒有關系的接口合并在一起,形成一個臃腫的大接口,這是對角色和接口的污染。
“不應該強迫客戶依賴于它們不用的方法。接口屬于客戶,不屬于它所在的類層次結構。”這個說得很明白了,再通俗點說,不要強迫客戶使用它們不用的方法,如果強迫用戶使用它們不使用的方法,那么這些客戶就會面臨由于這些不使用的方法的改變所帶來的改變。
使用場合,提供調用者需要的方法,屏蔽不需要的方法.滿足接口隔離原則.比如說電子商務的系統,有訂單這個類,有三個地方會使用到,
- 一個是門戶,只能有查詢方法,
- 一個是外部系統,有添加訂單的方法,
- 一個是管理后臺,添加刪除修改查詢都要用到.
根據接口隔離原則(ISP),一個類對另外一個類的依賴性應當是建立在最小的接口上.
也就是說,對于門戶,它只能依賴有一個查詢方法的接口.
UML結構如下:
我們來看一個無視接口隔離原則的Java接口編寫例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
interface I { public void method1(); public void method2(); public void method3(); public void method4(); public void method5(); } class A{ public void depend1(I i){ i.method1(); } public void depend2(I i){ i.method2(); } public void depend3(I i){ i.method3(); } } class B implements I{ public void method1() { System.out.println( "類B實現接口I的方法1" ); } public void method2() { System.out.println( "類B實現接口I的方法2" ); } public void method3() { System.out.println( "類B實現接口I的方法3" ); } //對于類B來說,method4和method5不是必需的,但是由于接口A中有這兩個方法, //所以在實現過程中即使這兩個方法的方法體為空,也要將這兩個沒有作用的方法進行實現。 public void method4() {} public void method5() {} } class C{ public void depend1(I i){ i.method1(); } public void depend2(I i){ i.method4(); } public void depend3(I i){ i.method5(); } } class D implements I{ public void method1() { System.out.println( "類D實現接口I的方法1" ); } //對于類D來說,method2和method3不是必需的,但是由于接口A中有這兩個方法, //所以在實現過程中即使這兩個方法的方法體為空,也要將這兩個沒有作用的方法進行實現。 public void method2() {} public void method3() {} public void method4() { System.out.println( "類D實現接口I的方法4" ); } public void method5() { System.out.println( "類D實現接口I的方法5" ); } } public class Clien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A a = new A(); a.depend1( new B()); a.depend2( new B()); a.depend3( new B()); C c = new C(); c.depend1( new D()); c.depend2( new D()); c.depend3( new D()); } } |
可以看到,如果接口過于臃腫,只要接口中出現的方法,不管對依賴于它的類有沒有用處,實現類中都必須去實現這些方法,這顯然不是好的設計。如果將這個設計修改為符合接口隔離原則,就必須對接口I進行拆分。在這里我們將原有的接口I拆分為三個接口,拆分后的設計如下圖所示:
照例貼出程序的代碼,供不熟悉類圖的朋友參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
interface I1 { public void method1(); } interface I2 { public void method2(); public void method3(); } interface I3 { public void method4(); public void method5(); } class A{ public void depend1(I1 i){ i.method1(); } public void depend2(I2 i){ i.method2(); } public void depend3(I2 i){ i.method3(); } } class B implements I1, I2{ public void method1() { System.out.println( "類B實現接口I1的方法1" ); } public void method2() { System.out.println( "類B實現接口I2的方法2" ); } public void method3() { System.out.println( "類B實現接口I2的方法3" ); } } class C{ public void depend1(I1 i){ i.method1(); } public void depend2(I3 i){ i.method4(); } public void depend3(I3 i){ i.method5(); } } class D implements I1, I3{ public void method1() { System.out.println( "類D實現接口I1的方法1" ); } public void method4() { System.out.println( "類D實現接口I3的方法4" ); } public void method5() { System.out.println( "類D實現接口I3的方法5" ); } } |
接口隔離原則的含義是:建立單一接口,不要建立龐大臃腫的接口,盡量細化接口,接口中的方法盡量少。也就是說,我們要為各個類建立專用的接口,而不要試圖去建立一個很龐大的接口供所有依賴它的類去調用。本文例子中,將一個龐大的接口變更為3個專用的接口所采用的就是接口隔離原則。在程序設計中,依賴幾個專用的接口要比依賴一個綜合的接口更靈活。接口是設計時對外部設定的“契約”,通過分散定義多個接口,可以預防外來變更的擴散,提高系統的靈活性和可維護性。
說到這里,很多人會覺的接口隔離原則跟之前的單一職責原則很相似,其實不然。其一,單一職責原則原注重的是職責;而接口隔離原則注重對接口依賴的隔離。其二,單一職責原則主要是約束類,其次才是接口和方法,它針對的是程序中的實現和細節;而接口隔離原則主要約束接口接口,主要針對抽象,針對程序整體框架的構建。
采用接口隔離原則對接口進行約束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接口盡量小,但是要有限度。對接口進行細化可以提高程序設計靈活性是不掙的事實,但是如果過小,則會造成接口數量過多,使設計復雜化。所以一定要適度。
為依賴接口的類定制服務,只暴露給調用的類它需要的方法,它不需要的方法則隱藏起來。只有專注地為一個模塊提供定制服務,才能建立最小的依賴關系。
提高內聚,減少對外交互。使接口用最少的方法去完成最多的事情。
運用接口隔離原則,一定要適度,接口設計的過大或過小都不好。設計接口的時候,只有多花些時間去思考和籌劃,才能準確地實踐這一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