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份AMD正式發布了自家的9000系列銳龍處理器,新處理器以其出色的優化設計,讓處理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一舉超越Intel的同級別產品,使其成為了最強的處理器。畢竟AMD和Intel算是家用桌面級處理器中唯二的存在了,緊接著,不甘示弱的Intel在10月份推出了自家的Ultra 200系列處理器。然而——新處理器性能甚至連自家的14代酷睿都無法超越,就像是Intel給這逐漸降溫的DIY市場開了個“玩笑”一樣,新的Ultra 200系列處理器完全無法讓游戲玩家們的為之心動。這就很有意思了,要知道,作為游戲玩家,其關注的點并非是AMD的標準桌面級銳龍處理器,而是AMD專門為游戲玩家們設計的,擁有額外64MB三級緩存的X3D系列。就像之前AMD銳龍7 7800X3D那樣,其出色的游戲表現,讓玩家們只要攢機都會想起它。好東西就是這樣,求大于供時,就會出現貨源緊缺的現象,加之無處不在的黃牛黨,處理器的價格也會隨之蹭蹭上漲。這下好了,標準的9000系銳龍處理器都打的Intel找不著北了,新一代的游戲王者——銳龍7 9800X3D還會發售嗎?還有必要發售嗎?好在,AMD不是一個看競爭對手出招的企業,當Intel強勢時,我努力爭取,當Intel劣勢時,我仍舊堅定的走自己的道路,繼續深入打磨自己的產品。
所以,并不打算躺著賺錢的AMD,在今天,正式推出了新一代的游戲神器——銳龍7 9800X3D!作為Zen5架構的首款X3D系列處理器,全新的銳龍7 9800X3D又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它與上代處理器銳龍7 7800X3D和兩款Intel的旗艦級處理器酷睿Ultra 9 285K以及酷睿i9-14900K相比又有多大的性能提升?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規格及架構簡介:按照慣例我們還是做了一個表格,以便大家直觀的感受下銳龍7 9800X3D和銳龍7 7800X3D之間的差異:
由于在9000系銳龍處理器首發的時候我們已經向大家介紹過Zen5架構的細節變化,在此我們不做過多提及,僅將重心放到與前代X3D的變化上來。雖然在I/O Die方面,銳龍7 9800X3D仍舊使用了6nm工藝制程,但是CCD則是由5nm提升至了4nm,同樣,屬于Granite Ridge家族的銳龍7 9800X3D其一級緩存由每個核心64KB提升至80KB,這本身就大大提高了其處理器的運算效率。而事實上,標準9000系銳龍處理器要比7000系銳龍處理器的IPC平均提升高達16%。同時,值得一提的是,銳龍7 9800X3D處理器開放了對倍頻調節的限制,使其玩家可以僅通過調節倍頻來實現對處理器的超頻,這也是AMD首個正式解鎖倍頻調節的X3D系列處理器。
銳龍7 9800X3D芯片圖其銳龍7 9800X3D同銳龍7 7800X3D一樣,都是采用了1個CCD+1個I/O Die的設計組合。滿血的單個CCD擁有8個核心及32M的三級緩存。而X3D系列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再額外增加64MB的緩存,因此達到了共計96MB的三級緩存容量。
銳龍7 7800X3D的CCD架構圖銳龍7 7800X3D算是第一代3D V-Cache架構,該架構的特點是在CCD核心的上邊增加64MB的三級緩存空間,然后再將兩邊填充硅絕緣片,以此來實現熱量的傳遞和防止壓壞三級緩存的目的。其實第一代3D V-Cache架構的設計初衷是好的,但是實際應用時工程師們發現,由于芯片和CPU表面之間被硅絕緣片和3D緩存所間隔,導致銳龍7 7800X3D偶爾會產生積熱的現象。好在AMD對其TDP 120W以及95度的限制,讓其處理器仍能保持高效穩定的運行。但是,這樣勢必很難發揮其7800X3D處理器的全部性能。
銳龍7 9800X3D的CCD架構圖于是,第二代3D V-Cache架構誕生了,新一代的3D V-Cache架構將64MB的三級緩存放到了核心的下邊,中間則是留有用于通信的硅膠孔,這樣核心就會緊貼著處理器的上蓋,也因此,核心散發的熱量會第一時間被純銅的頂蓋給吸收,并經由散熱器將熱量帶走。沒有了三級緩存的間隔,銳龍7 9800X3D就像標準的9000系銳龍處理器那樣,其散熱會變得更加的高效,更容易使其處理器保持在最高性能的運行環境中。
銳龍7 9800X3D外觀變化:
首先是CPU-Z對比,值得一提的是,目前2.10版CPU-Z仍不能完全識別銳龍7 9800X3D處理器,但是經過PBO2的調節后,銳龍7 9800X3D處理器其實很容易可以達到5.5GHz的高頻。
左:銳龍7 9800X3D,右:銳龍7 7800X3D由于同屬于AM5接口的關系,銳龍7 9800X3D在外觀方面并沒有太大的改變,仍舊是“八爪魚”似的頂蓋造型,仍舊是上、下兩邊中間偏左的防呆接口位置。
下左:銳龍7 9800X3D,上右:銳龍7 7800X3D不過,仔細對比可以發現,位于八個爪之間的貼片電容數量會有一些小幅度的變化。如左邊偏下的貼片電容,銳龍7 7800X3D是兩排各4個的組合(上,合計8個),銳龍7 9800X3D則是2排各4個,加單獨2個的組合(下,合計10個)。而在下方靠左,銳龍7 7800X3D是兩排各5個+額外再加4個的組合(上,合計14個),7 9800X3D則是4個+6個的組合(下,合計10個)。
下:銳龍7 9800X3D,上:銳龍7 7800X3D同理,處理器的右邊貼片電容也是有相應的變化,在這里就不多做贅述了。
整機效果展示:
這次測試使用微星的MPG X870E CARBON WIFI主板加七彩虹iGame RTX 4090 D Vulacan(火神)顯卡的組合,上圖為整個測試平臺在機箱中的樣子。
換個角度近距離欣賞一下。
左側斜視角度
此外,這次測試我們使用到的顯卡是來自七彩虹的iGame RTX 4090D Vulcan又名火神卡,是七彩虹市售的定位旗艦級的顯卡。與其它顯卡不同的是,火神顯卡是擁有一個小屏幕的,用戶根據需要可以實現將其裝在顯卡上或是摘下來當一個信息顯示面板用。該顯卡其核心Boost頻率為2520MHz,算是同類顯卡里邊頻率較高的了。最后,顯卡配備了24GB的GDDR6X顯存,尤其是在玩高分辨率大型游戲時,會有非常流暢的體驗。
測試主板微星X870E暗黑介紹:
本次測試的主板是來自微星的MPG X870E CARBON WIFI(又叫暗黑主板,下簡稱X870E暗黑)。這是微星定位高端的一款集高性能、親民價位于一身的主板。雖然屬于微星的MPG系列,但其因為出色的性能和超高的用料設計一致成為輕、中度發燒友們的喜愛。
其主板詳細供電為核心18相,SOC 2相,每相均采用了一個110A的DrMos R2209004。PWM芯片則是RAA 229620。輔助供電則是1相,其絲印為BR00 3629。
而在PCIe插槽方面,主板配有3根PCIe插槽,其中上邊2根由CPU提供支持且帶有金屬屏蔽罩,為顯卡主要插槽。單插最上邊時支持PCIe 5.0協議以及16倍速。最下邊黑色的是由芯片組提供支持,為PCIe 4.0協議及4倍速。
主板配有4個NVMe M.2固態硬盤插槽,其中最上邊2個紅色框的由CPU提供,支持PCIe 5.0協議以及4倍速,值得一提的是靠下的插槽和PCIe顯卡插槽共享帶寬,若該插槽插入設備,則最上邊的顯卡插槽最多只能運行8倍速。下方2個綠色框的插槽則是由芯片組提供,均支持PCIe 4.0協議以及4倍速。
最后,在I/O接口方面,該主板配有9個USB 10Gbps Type-A接口以及2個USB 10Gbps Type-C接口,2個USB 40Gbps Type-C接口,1個HDMI接口,1個2.5G及1個5G有線網卡的網線接口,1組Wi-Fi7無線網卡的天線接口,1組帶光纖的高清音頻接口。
測試平臺及測試項目介紹:
為了更好的發揮其處理器的性能,我們盡可能的將其它硬件拔高,防止其它硬件影響處理器性能的發揮,以此來讓大家直觀的感受4款處理器的性能差距。
這次測試我加入了1%Low幀的表現,不過為了保證測試公平性,測試我僅選擇了帶Benchmark的游戲,其1%Low數據也為Benchmark程序自動生成,并非人工收集。這次測試為6款帶1%Low和Benchmark的游戲加13款標準帶Benchmark的游戲組合。游戲測試方面我統一選擇了1080P分辨率,其畫質盡可能的選擇預設最高檔。此外,在最后我還對處理器基準性能進行了下測試,不過基準性能測試由于AMD方屬于銳龍7,而Intel方屬于酷睿i9,兩者定位不同的關系,僅做參考。
帶1%Low幀游戲測試成績對比:在游戲測試前,我們要明白1%Low是個什么東西?其實百度百科有最直觀的解釋:??1%low幀是指在游戲評測中,記錄時間內最慢的1%幀數的?平均FPS。? 這個指標反映了游戲在運行過程中,最慢的1%幀數的平均表現,通常用于評估游戲在低幀率情況下的?流暢度。?1%low幀的意義在于,它代表了游戲在運行過程中最慢的1%幀數的平均FPS。這個數值越接近平均FPS,意味著游戲在實際體驗中越流暢,沒有大幅度掉幀的情況。如果1%low幀與平均FPS相差較大,則表示游戲在運行過程中容易出現幀率不穩定的情況,可能會導致畫面卡頓。1%low幀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夠幫助玩家更好地了解游戲在實際運行中的表現。通過對比1%low幀和平均FPS,可以判斷游戲在低幀率情況下的流暢度,從而選擇更適合自己硬件配置的游戲設置,以達到最佳的游戲體驗。事實上,得益于AMD X3D系列64MB的三級緩存的加持,使得該系列處理器在玩游戲時,1%Low幀會有一個明顯的提升,前邊也提到過,1%Low越接近平均幀,游戲的表現會越發流暢,越不容易出現卡頓的現象。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一個每秒60幀的單位時間里,前30幀是1幀。后30幀都是120幀,這樣下來平均幀就是60,但是由于前30幀都是1幀的表現,使得這1秒的動畫會有半秒看起來很卡。而1%Low恰恰顯示的就是1幀,這就有利于玩家們檢查卡頓的根源所在。說完了1%Low我們進入到游戲中來,看看實際6款帶Benchmark游戲的表現。
《刺客信條:英靈殿》極高預設最高畫質測試結果
《刺客信條:幻景》極高預設最高畫質測試結果
《看門狗:軍團》預設最高畫質測試結果
《使命召喚20:現代戰爭3》超級畫質測試結果
《銀河碎裂者》CPU Benchmark測試結果
《反恐精英2》最高畫質測試結果
標準游戲測試成績對比(一):
《地平線:零之曙光》終極質量畫質測試結果
《古墓麗影:暗影》最高畫質測試結果
《極限競速:地平線5》極端畫質測試結果
《賽博朋克2077》超級畫質測試結果
標準游戲測試成績對比(二):
《無主之地3》惡棍畫質測試結果
《中土世界:戰爭之影》極高畫質測試結果
《彩虹六號:圍攻》超級畫質測試結果
《孤島驚魂6》極高畫質測試結果
標準游戲測試成績對比(三):
《幽靈行動:斷點》終極畫質測試結果
《全面戰爭:三國》極高畫質測試結果
《最終幻想14》Benchmark MAXIMUM畫質測試結果
《地鐵:離去》增強版Benchmark Extreme畫質測試結果
《黑神話:悟空》影視級畫質測試結果
CPU基準、內存與緩存和固態性能測試:
CPU-Z Bench單線程得分對比
CPU-Z Bench多線程得分對比
Super PI Mod 1M 3次取最快用時對比(越少越好)
AIDA64內存與緩存測試對比
AS SSD Benchmark 3次測試最高成績對比注:這項測試,我使用的是三星的990 PRO 1TB這塊PCIe Gen4 X4的固態硬盤,測試方式為該固態硬盤作為空盤,放置到主板的NVMe M.2 1槽位置(最接近處理器的那個)。由于受處理器的不同,其中銳龍7 9800X3D和銳龍7 7800X3D以及酷睿Ultra 9 285K這三款處理器該插槽最高支持PCIe 5.0 X4,而酷睿i9-14900K該插槽最高支持PCIe 4.0 X4。
Cinebench R23及2024測試:
Cinebench R23單線程得分對比
Cinebench R23多線程得分對比
Cinebench 2024單線程得分對比
Cinebench 2024多線程得分對比
Futumark相關測試:
PCMark10標準測試綜合得分對比
3DMark CPU Profile單線程得分對比
3DMark CPU Profile最大線程得分對比
工況測試:
我們使用微星的MPG X870E CARBON WIFI暗黑主板對處理器進行了26分鐘的烤機測試,測試為AIDA64單烤FPU的形式。測試室溫為15攝氏度。在測試過程中,處理器的頻率下降至4.4GHz,此時AIDA64顯示處理器溫度為83度,二極管溫度同樣是83度,處理器Package則是148.57W。通過HWiNFO 64可以發現CPU封裝功率最高150.505W,當前148.713W。測試總結:
我們對其4款處理器的游戲性能列出了一個表,這個表格則直觀的反映了4款處理器的性能表現。通過以上測試我們發現,除開《刺客信條:英靈殿》中惜敗Intel酷睿i9-14900K之外,其它或是打平或是保持了領先的優勢。尤其是在1%Low幀的游戲測試中,AMD銳龍7 9800X3D更是以超高的1%Low幀遙遙領先。如前邊我舉的例子那樣,1%Low就是反應了游戲的卡頓,正常的平均幀結果有可能是很高與很低之間的平均幀,當玩家們遇上很低的幀數時,就會覺得游戲會卡。而1%Low恰恰就是對幀數低谷的反饋。不過,單從平均幀這一方面來說,在顯卡完全一樣的情況下,僅CPU不同,AMD的銳龍7 9800X3D比Intel酷睿i9-14900K的《古墓麗影:暗影》成績高了104幀!僅CPU也能夠幀數破百?AMD銳龍7 9800X3D實現了!銳龍7 9800X3D得益于其三級緩存優勢,則是大大的提升了處理器與顯卡之間的數據傳遞效率,讓顯卡可以更高效的渲染出更多的幀數來提升整體游戲的流暢度。也因此,銳龍7 9800X3D其本身Zen5架構的優勢,加上3D V-Cache緩存的加持,才使得處理器擁有大幅度領先Intel處理器的表現,甚至是銳龍7打敗了酷睿i9的越級超越!老實說,首次得知X3D系列處理器的消息是在今年的7月份,然而發售時間一次次的延遲,讓我覺得由于Intel的不給力,AMD或許會選擇保留新一代X3D系列而選擇延后發售。很難得,在繼9000系銳龍處理器以及800系列芯片組發布之后,AMD并沒有如我想象中的那樣選擇以逸待勞,而是選擇和自己的9000系銳龍處理器去競爭游戲市場。也難怪,在科技的發展中,不思進取終將會被淘汰,然而多年被稱之為“擠牙膏”的Intel卻并沒有認識自身。這使得不僅其處理器在性能方面打不過AMD,在穩定性方面也大大落后于AMD。猶記得在AMD第一代銳龍處理器發布時,有不少用戶爆出“藍屏”等現象,那時候大家對于AMD的感受多是“雖有性價比,但不如Intel穩定”之類的感慨。然而幾經多年的努力,我很高興看到一個努力成長的AMD達到如此的高度,其穩定性、游戲性能不僅完全強于Intel,在進取心方面,已經登頂的AMD仍沒有選擇怠惰,而是和自己比,和未來比!這才是戰未來的AMD該有的姿態,也是AMD能夠成功登頂的必然因素。AMD YES!